中醫藥研究心得:論半夏瀉心湯的藥物組成比較
昨天下午與醫院藥師討論到關於中藥藥物交互作用的相關議題,其中有一篇中國的論文,主題與研究想法引起了曾醫師的興趣,因此特別記錄。

而研究主要討論當半夏瀉心湯全方共同煎煮,與黃芩黃連單獨煎煮後,苦降相關的萃取物(黃芩苷、黃芩素、鹽酸巴馬汀)含量高低的比較。

先不論研究方法的正確度與可信度,假設結論正確,那可以試想一個問題:
Q:當今天患者需要瀉火的藥物時,複方半夏瀉心湯會是比單方芩連更好的選擇嗎?
A:若從以上研究的結論看來是可以這樣解釋,但我想全台的中醫師都不會接受這個說法;複方半夏瀉心湯有其臨床適應證型,而單味藥黃芩黃連也有其適當的使用時機,並不能單以苦降萃取物的濃度來做區別,這樣的說法明顯與臨床經驗不符。

中藥藥理的交互作用一直是許多醫藥研究人員想要突破的主題,但多年看下來,不是研究方法不夠嚴謹,就是結論與臨床經驗相左,導致中醫藥相關的研究被許多臨床中醫師抱持嗤之以鼻的態度,而這也是中醫發展停滯不前的主因之一。

中醫藥研究當然有其必要性,畢竟這是讓西方醫學、甚至讓全世界更加理解中醫藥最有說服力的管道,但透過研究得出的結論再怎麼正確,也無法適用於每一位患者,因為還是那句老話,同一個患者給十個中醫師看診,會得出十種完全不同的處方,這就是中醫的奧妙;不同成長背景的中醫師,臨床思路就是完全不同,可以互相討論但也就沒有所謂的對錯。
很開心能有機會與對中醫藥有熱忱的藥師共同討論相關主題,期許中醫藥不論在臨床或是研究上都能夠更加蓬勃發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