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頭痛可以不吃止痛藥嗎? Part II
接續【我的頭痛可以不吃止痛藥嗎? Part I】,我們首先來看看頭痛的分型:
不是每種頭痛都是「偏頭痛」
頭痛其實也分為很多種,而其中兩種占了所有頭痛的將近九成,也是臨床上最常碰到的案例,分別是「頸因性頭痛」與「偏頭痛」:
- 頸因性頭痛:
「頸因性頭痛」指的是當頭頸部周圍的肌肉緊繃或攣縮時,肌張力從頸部牽引上頭面,使腦壓改變而造成的頭痛,因此又稱為「肌肉緊縮型頭痛」。
這樣的患者通常還帶有僵硬的肩頸,或是長期膏肓痛,而最大的病因源自於最糟糕的姿勢 –「駝背」;常常可以觀察到頸因性頭痛的患者,大多會習慣性地維持「駝背」或「低頭」的姿勢,例如:工作上久坐、用電腦、處理文案,或是年輕一輩的低頭滑手機族、沙發馬鈴薯,只要是姿勢不良影響到肩頸部的肌肉群,長時間維持將頸部往前伸的動作,就有可能會造成頸因性頭痛。
- 偏頭痛:
「偏頭痛」好發於年輕族群,且多半沒有任何慢性疾病;據統計,台灣約有半數的上班族,目前仍受偏頭痛所困擾,且女性患者高出男性患者三倍之多,其原因多半來自工作壓力造成的生活緊繃,當神經緊張或焦慮時,更會加重疼痛程度與增加頭痛的發作頻率。
目前關於偏頭痛的生理機轉仍有許多爭議,但一般認為與腦部生理結構有關,偏頭痛為腦血管擴張所引起,通常帶有特定的誘發因子,例如刺激性的食物(烤炸辣、菸、酒)、睡眠不足、壓力、吵鬧的環境、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等,都會促使偏頭痛發作或加重。
頭痛可以不吃止痛藥嗎?中醫調整「體質」,改善頭痛
回到一開始提到的病患L小姐自從上班後,因為壓力太大,喜歡喝飲料以幫助紓解壓力,漸漸地養成了每天最少一杯手搖飲的習慣,且常是喝「冰」的;在中醫的理論,若是長期讓脾胃系統處於「寒」的狀態,久而久之,除了頭痛還可能伴隨四肢冰冷、煩躁、偶而想吐等症狀,若是女性,更有可能會影響到月經狀況,這些都是「脾胃虛寒」的臨床表現;於是,L小姐在服中藥後的第二天,頭痛減輕了大半,服藥兩周後回診,開心地表示,「這兩周頭痛只有發生一次,且痛的程度都下降很多,不會像以前一樣影響工作!」
中藥的確改善了頭痛,卻不是一勞永逸!
前面提過,L小姐的頭痛誘發因子是「冰飲」,若病患不忌口,仍繼續天天都喝冰飲,頭痛仍有可能會繼續發生;研究顯示,有偏頭痛體質的患者,血管硬化的比例會較一般人來得高,中風與心肌梗塞的風險也較高,這就剛好對應到中醫經典裡對「寒」的解釋,所謂「寒主收引」,不論是氣候寒冷或是生冷飲食,都有可能讓我們的血管過度收縮,造成不論是頭痛或高血壓,甚至中風或心肌梗塞;因此,
若有頭痛時間長、發作頻率高的問題,應該及早就醫控制才是!